第(3/3)页 从艺术表现上讲,具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上海苏州河大桥下面普通小市民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看得出都是街头实景拍摄,我这个上海人看得就格外亲切——而两位男女主人公不正是一对这个年代上海滩头的“马路天使”么?据西方影评界认为,新现实主义应该最早是来自二次大战前30年代的中国进步电影。白沉同志说他力图表现的是朱石麟老师的“室内剧”风格。我想他主要是指重在写市民家庭内部的伦理冲突。应该说是一部市民家庭伦理片,不过应当说又有了向社会伦理的深化,特别是通过两个妹妹——肖云与高英华的朝气蓬勃、勇于拼搏的美好形象,使影片带来社会性的亮色和80年代的时代新鲜感,这是它比表现农民家庭伦理的更高一筹的地方。 这是中对的一篇报道,在后面还报道了情节的架构,人物的刻画,比如这里有一段: 扮演男女主人公吴见夜与龚雪的表演,集中地体现了影片的心理性的纪实风格——在淡雅的生活化中内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影片导演选择演员的成功与演员表演的准确,标志着我国电影表演艺术开始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龚膤是这部剧中当之无愧的灵魂,她的表演自然真实,真真的把秦楠给演活了,金鸡奖与百花奖的双提名就是对她最大的肯定,让不少的大导演记住了国内还有这么一位女演员。 至于各大制片厂,就不同了,现在龚膤已经正式借调沪影厂了,他们就算是欣赏也没用了。 而吴见夜就不同了,在此之前因为一部已经让吴见夜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知道燕京电影学院的学生,能导,能写,能演,几乎是一个全才型的人才。 对于这样的人才,各大制片厂的重视程度甚至比龚膤都高,所以此时全国各大制片厂几乎都找到了燕京电影学院,希望能够得到吴见夜! 搜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