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五章 新亭(九)-《代晋》


    第(2/3)页

    大营北侧,江州兵营地桓冲大帐之中,江州刺史桓冲正和李徽对坐饮茶。

    李徽对桓冲并无恶感。虽然对桓冲知之不多,但之前从王谢诸公口中听到过对桓冲的评价,皆言此人有公忠之心,和其兄桓温迥异。

    王谢等人能对桓氏之中的一名主要人物有这样的看法,那自然不是完全的恭维之言,显然桓冲确实给王谢诸公确确实实留下了好印象。

    而上一次桓温率军进京行废立之事的时候,桓氏主要人物都参与其中。桓豁甚至调集了荆州兵前来相助。然而桓冲的江州兵却没有前来,这更是让李徽对这位未曾谋面的江州刺史桓冲颇为好奇。

    桓温的心思天下皆知,桓氏众人也都在为桓温助力行事,而身为桓温亲弟弟的桓冲为何会如此懈怠?这倒是令人奇怪的一个点。桓温不但没有因此而责怪桓冲,反而依旧对他委以重任,这也有些奇怪。

    李徽之前思考过这件事,他认为,这或许是一种‘对冲’的行为。类似于两头下注,左右逢源,不断家族后路的做法。桓温固然希望能够篡位成功,但他也明白这种事一旦失败,便是身败名裂,举族皆灭的结果。桓氏中人,若是有人能走另一条路,则未来桓氏其中一脉起码有腾挪迂回的余地。

    就好比当年琅琊王氏之中发生的事。王敦叛乱,王导却站在王敦的对立面上。所以王敦虽叛乱失败,但琅琊王氏王导这一脉却不受太大影响,依旧可屹立不倒。倘若王敦成功了,那自然更是琅琊王氏的高光时刻了。

    当然了,这种对冲的想法只是李徽自以为是的一种理解,真实情形未必如此。李徽只是越来越习惯于从利益谋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不由自主的代入了一些主观的思考进去了。

    这一次,江州兵也出动了,桓冲也来了。这或许便说明桓冲并非是不支持桓温,而是之前无需他江州兵马出动罢了。

    不过在之前,李徽对桓冲还是做了一些了解。得知桓冲原配的妻子便是琅琊王氏的王恬之女王女宗。王氏女病故之后,桓冲续弦的夫人是颍川庾氏女子庾姚,算起来和庾希等人关系还很近。这让李徽颇为讶异。

    且不说已故的王氏夫人,现如今桓冲的夫人竟然是颍川庾氏的女子。而桓温却又在不久前大张旗鼓的将颍川庾氏灭了族,不知桓冲的夫人心中作何想?丈夫的哥哥灭了自己家族,那庾姚岂非要痛不欲生?桓冲心里定然也不好过吧。

    李徽猜想,也许这也是桓冲不参与废立之事,灭庾氏大族的事情原因之一吧。当然,李徽只是以人之常情来揣度这些事,真正的政治斗争之中,人之常情反而是影响最小的因素。李徽了解这些事,也只是想更多的了解桓氏这些人,以便从中找到有无可资利用之处罢了。

    就在谢安和桓温在大帐之中针锋相对,甚至要动刀子的时候,在桓冲的大帐之中,李徽和桓冲的交谈氛围却很是轻松随意,因为话题本身就很随意。

    李徽本来以为桓冲会谈及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关于自己和王谢之间的事情,比如对于桓氏的看法,甚至要提及桓序之死的这些事。但桓冲压根也没有提及此事。

    两人只是闲谈了一些漫无边际的事情,比如谈及了李徽的维度之论这些东西,以及李徽和张玄的妹妹成婚这些生活上的事情。

    在谈及李徽出身寒门小族的时候,桓冲说了他的看法。

    “其实大族小族,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谁也不是天生富贵。所谓英雄出草莽,英雄莫问出处。名门大族出身之人,未必便比寒门小族子弟优秀。多少豪门落魄,便是子弟无能之故。实力越大,越是需要谨慎的守住门风和优良的品格,而不能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自大,野心膨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