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八章 如火-《代晋》
第(2/3)页
原本活不下去的百姓才会选择参军,求得饱餐和以命博前程的机会。但现在,加入北府军已经成了一种荣誉和使命,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迅速的成为了共识。
于是乎便有青壮踊跃参军的盛况,各地郡县设立的征兵处人满为患。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姐妹送兄弟,可谓是场面热烈,热情高涨,
李徽本来只想扩军三万,毕竟养兵的负担极为沉重。自己不可能将大部分的财政用于养兵。穷兵黩武是愚蠢的,必须要将徐州的民生发展起来,各项事务都要均衡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徐州的开发和经济活动,得到更多的钱粮财政,才能养更多的兵马。这本是个良性循环的事情。
但现在,百姓参军的热情极高,而鉴于目前的态势,也确实需要更多的兵马以备不测。于是商议之后决定将征兵的员额提高到五万人。并且下令严格遵守征兵条例,年龄必须是十八到三十岁的青壮年,不能是家中独子,已婚的必须有子等等。
即便如此,春季征兵还是迅速的达到了目标。五万新兵从各地来到淮阴,开始了火热的集中训练三个月的过程。之后这些兵马将会进入各地的北府军序列之中正式成为东府军一员。
这样的参军热情,给东府军和徐州一些官员都看懵了。当初李徽实行募兵制,又允许东府军退伍的时候,一些人可是竭力反对的,认为这么做的结果极有可能东府军的兵马都跑完了,而且招募不到新兵。现实狠狠的给他们上了一课。他们惊愕之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认识是很肤浅的。
李徽倒是有些发愁,春季征兵多征两万兵马,财政预算上少了一大块,也不知道从何处弥补。目前徐州的财政可不是想干什么便干什么,各处预算可不能乱拨乱划。如果从现在开始便随心所欲乱了规矩,那么以后的各种制度规矩便别想能够有序推行,严格执行了。
不过,如果司马道子能够兑现他的承诺的话,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那日在司马道子的王府之中,他可是承诺了今年要以朝廷的名义调拨十万石粮草和大批物资装备的。就看这厮兑不兑现了。
除了征兵大事之外,今年推进的几项重点工程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淮阴北淮水大码头在五月里全部竣工。一共拥有二十道栈桥码头,四个超大面积的货物堆场码头。此码头的建成,可供数十艘船舶同时停靠卸货,极限情况下,拥有百艘船只同时停靠装运人力和货物的能力。若以运兵能力计算,一天一夜时间,可将五万兵马运送到对岸,包括随军的大量粮草物资和器械一步到位的运输过淮水。和大桥的通行能力自然不能相比,但这大型的渡口码头的建造完成,贯通了淮水两岸人力物资的瓶颈。战略和民生意义极为重大。
与之配套的几项设施也已经开始运行。从淮水大码头向南经淮阴东城到射阳湖码头的驰道的修建完成,连通了射阳湖水道和淮水水道。徐州内陆的船只以及从大江上溯游而上,从邗沟进入射阳湖的船只可以在射阳湖码头停靠卸货,通过则不到三十里的陆路转运,直达淮水以北。驰道贯通之后,路程大大的缩短,再也不用绕行数百里的水路了。
另外,东西河湾处的造船厂建设完毕开始建造船只。这是建立东府军水军以及保证民用运输的重要保障。水军一向不为人所重视,但是李徽认为,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具有极大意义。水军存在的意义更是在实战层面上无可厚非。在这种山川河流可以成为天然阻断屏障的时代,水军是唯一可以跨越河流湖泊江河进攻的兵种,必须要加以重视。
只不过,以目前的科技和建造水准,水军战船或许不能令人满意,但那不能成为理由。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未来自会有发展。
除此之外,配套运输的车马行的建立,以及专门负责运营码头的专项衙署的建立都是必要的。相关资产和运营都纳入新成立的三级衙署航运司所辖。管理着车马行,船厂,码头上的木吊车库房以及大量的人力的调派等等资产和权力。李徽亲自挑选了官员担任管事,以示重视。
第(2/3)页